到韩国,不《奋斗》何来《浪漫满屋》

到韩国,不《奋斗》何来《浪漫满屋》

  26岁的马捷(化名)已经在韩国学习生活了7年,即将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。他思考了许久,还是想回中国找工作,“因为(韩国)不太好混”。

  不仅大部分在韩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有着与马捷类似的想法,韩国社会中许多“新华人”也面临着类似的奋斗困境。

  他们最初或许因“粉韩”而来,但“实战”多年也慢慢体味到:现实远不如流行韩剧那样浪漫。

  在这个与我们“鸡犬相闻”的邻国里,常住外国人已经突破150万人,其中中国人占了一半以上。中韩文化的交融碰撞,令置身其中的中国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。

  不管是已经衍生到第四代的老华侨,还是踏着经贸热的节拍而来的投资者,都有一个“共识”:简简单单的“思密达”三个字,比起中国网络上的“流行用法”,在中韩民间交往中更像一把密匙:不了解它背后的韩国文化,总有种距离难以逾越。

  文/图 南方日报特派韩国记者谢苗枫 魏香镜

  回首

  早期华人在韩国生活艰辛,往往就靠菜刀、剪刀或剃刀谋生,俗称“三把刀”闯天下。

  在首尔最繁华的明洞商业区,随便打听“东宝城”,不管是韩国人还是华人,都能给指出精准的坐标。一来这个标志着首尔最顶级中餐料理的餐馆太有名气,二来她就落座在繁华闹市的最中心,四面八方的人抬起头来就能看到它。

  “世界变了,过去华人做生意都不敢说中文,现在中华料理却越来越有市场。”东宝城老板李忠宪已经是在韩国的第三代华人,仍然一口山东乡音,经营餐馆20多年,“最大感触就是中国强大了,谁都敬重她。”

  80多年前,李忠宪的爷爷从山东漂洋过海来到仁川港谋生。“那时我父亲才7岁,家里就在街边摆了个地摊,卖一些自己扎的布鞋等手工艺品”。

  据了解,最早在韩居住的华人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。早期华人在韩国生活艰辛,往往就靠菜刀、剪刀或剃刀谋生,俗称“三把刀”闯天下。“各个镇摆集市,华人就会去赶集,摆地摊给人做衣服、剪头发,或者卖蒜头、辣椒等土特产品”。

  “那时韩国人不太会做生意,看到中国人货真价实生意好,就不断出政策限制华人的扎根、发展。”李忠宪说。“不过,这10多年来韩国政府对华侨和中国的政策不断地发生着积极改变。”在仁川唐人街上,一位60多岁的老华侨告诉记者,不少华侨也与这位老先生有同感,他们认为这一改变的最大动力,源自1992年的韩中建交。

  “小时候上学放学都不敢一个人走,怕被韩国同学打骂,他们觉得中国落后,看不起中国人。”李忠宪感叹,中韩建交以后,特别是中国的日益昌盛,韩国政府对华侨的各种政策也放松了,许多中国产品能走进韩国市场,受到热烈追捧。

  目前在韩华商除了深耕饮食业,还在旅游、进出口贸易、房地产等领域有较深的涉足,“有的甚至已是业内NO.1”。比如,李忠宪的东宝城中华料理店有100多名员工,其中专门从中国请了15名厨师,其出品的中国菜近乎于当地的行业标杆,年营业额以千万美元计。

  碰撞

  因为相互的了解还比较表面,中国与韩国有种“熟悉而陌生的邻居”的感觉。

  中韩建交不止影响着在韩国的老华侨,还令越来越多的“新华侨”走进韩国社会。

  “新华侨”一般是指1992年中韩建交后在韩国生活的中国人。据韩国法务部出入境外国人政策本部资料显示,居住在韩国的中国人在韩中建交之前仅有195人(包括朝鲜族在内的中国国籍外国人登记者),但到2013年6月,居住在韩国的外国人中,中国人已占约49.9%,接近75万人。

  察哈尔学会研究员、北京百路桥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明舟经常来往于中韩两国之间,在他看来,尽管中韩同处东亚文化圈,同样深受儒家文化影响,但在国际化和开放化时代出生的“新华侨”,在融入韩国社会时,仍然不可避免地发生“碰撞”。

  据韩国女性家庭部《2012年全国新移民家庭实态调查》结果显示,2012年韩国国内的结婚移民者和入籍者达28万多人,其中,中国人占了一半以上(56.3%),当中又有44.2%的中国人表示曾受过歧视。“没有到过中国或者对中国没有更多了解的上一代韩国人,仍然认为中国贫穷而落后,因此对中国人、中国媳妇大多没有好感。”八年前从延边来到首尔做包子的赵桂华师傅说。

  记者走访发现,多数“新华侨”对韩国的生活仍然感到不适应,普遍的感受有3点:中韩仍有文化差异、语言不通、韩国人对中国人仍保持一定距离。

本文来自:西安韩语培训

      上一篇:EXO吴亦凡被曝不适应韩国生活 曾想放弃    下一篇:揭韩国练习生血泪生活:张碧晨没钱吃饭